施信毓助理教授於1982年出生於彰化。分別於2004年、2006年及2010年畢業取得國立清華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學士、國立台灣大學電子工程學研究所碩士及博士。
取得博士學位之後,隨即服務於「聯發科技」,擔任「資深工程師」一職,負責許多前瞻技術的研究與開發,並協助團隊將研究成果發表於ISSCC和TCAS-I等重要國際論文會議與期刊。
歷經4年多的業界工作經驗,於2015年8月正式加入國立中山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的研究團隊,主要研究領域為通訊系統晶片設計、數位電路設計、數位訊號處理和錯誤更正碼。施教授的豐沛研究能量跨足了「國際論文」、「IC競賽」、「學術榮耀」、「專利發表與技術轉移」等各種不同領域。
在國際論文發表上,總共發表了十多篇IEEE論文,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國際期刊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 (JSSC),此為IC設計領域最高的國際期刊;而此期刊論文更在短短7年之內,累積了141次的論文引用數(Google
citation),廣泛被全世界相關領域的研究學者所關注,目前此論文引用數仍持續累積當中。
其他重要研究成果,在台大拿到了「最佳碩士論文獎」和「學生傑出研究獎」;在國內拿到了7座「旺宏金矽獎」(包含設計組評審團金獎:從139支參賽隊伍當中脫穎而出拿到首獎)和2座國家晶片系統設計中心的「優良晶片設計獎」等;在國際上榮登第一屆2009
ISSCC Student Forum (全世界每年只有遴選30位博士生參加)。不僅如此,並取得中華民國和美國的兩項發明專利,成功在2013年技術轉移給國際知名廠商。
究竟施教授是如何在學術研究領域上持續揮灑創意想法的呢?我們可簡單歸納出通往捷徑的四大步驟
-「起、承、轉、合」:
1.「起–起頭」:
萬丈高樓平地起。
所有事情總要有個開頭,否則永遠只停留在原點,遲遲無法前進。也就是說,「起」是最困難的步驟之ㄧ,當我們在選定某個大方向為主軸的時候,就要廣泛地在網路上尋找前人走過的足跡,包含相關的研究文章或是論文發表,正所謂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們可以看的更高更遠。
2.「承–承接」:
參觀了別人建造的遊樂園,開始規劃屬於自己的度假村。
參考了許多文獻,總不能只停留在欣賞前人巨作的階段,要在適當的時機設下停止點,在完全不考慮可行性的原則下,試圖構思任何天馬行空的想法,哪怕是越發散或越瘋狂的不可思議想法,都要將它一一納入可以發揮的題材之中。當然,有很大的機會仍然完全沒有頭緒,這時候更要耐著性子,回頭再多找些參考資料,累積更多前輩的經驗,提升相關題目的廣度,企圖調整一下方向再出發。
3.「轉–轉化」:
發散只是開端,收斂才是王道。
將發散的想法全部羅列在一張大大的白報紙上,開始把每個想法轉化成為可行的方案。在轉換的過程當中,或多或少會再出現一些之前沒有思索過的靈感,甚至可以將多個想法合併成為另一個新的方法。在眾多想法之中,挑選出真正感興趣的部份,透過進一步的實驗或是模擬,來評估實現的可能性和各項效能提升。經過一連串的驗證,以及去蕪存菁的步驟,就有機會慢慢地收斂出別具心裁的可行方法。同一時刻,也別忘記再回頭看看現今研究上有沒有類似的方法,一來是要避免跟前人重複而被認為抄襲,二來能激盪出更炫爛的火花。
4.「合–收合」:
包裝是為了完美的出場。
當選定的想法經過所有試驗,得到可行性的佐證後,就要將它包裝成更優雅的風貌,賦予它更豐富的生命力,如此一來就能輕鬆粉墨登場,用最亮眼的姿態展現在其他人面前了。
《摘入自工學院_學生與家長通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