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學程課程設計與內容須與教育目標一致,且能透過畢業生成績單分析,佐證畢業生修習的課程應至少包含數學及基礎科學、工程專業課程及通識課程等三大要素,其中:
4.1.1 數學及基礎科學課程至少各9學分,且合計須占最低畢業學分的四分之一以上。
4.1.2 工程專業課程須占最低畢業學分的八分之三以上,其中須包括整合工程設計能力的專題實作。
4.1.3 通識課程須與專業領域均衡,並與學程教育目標一致。
A.系所課程領域及分組規劃
本大學部所開授之必修課程中可區分數學及基礎科學、工程專業課程、通識教育與其他,如表4-1-1所示。從此表即可看出數學及基礎科學之必修課程不但至少各9學分,並且所佔學分數比例已達最低畢學分數四分之一以上。而工程專業課程(含必修課程、必選課程、實驗課程及專題製作)所佔學分數則已超過八分之三以上。另外通識教育與其他所佔學分數比例則有21%以上,本系開設之專業課程,請詳見表4-1-2課程結構圖。由於本系所開之必修課程已滿足認證規範4.1.1至4.1.3,因此可以確保本系每一位大學畢業生皆能滿足EAC認證規範4.1.1至4.1.3之要求。

表4-1-3是103-108學年度系所實際開課清單及課程與畢業生核心能力關聯表,從此表可看出畢業生之核心能力皆能由本系所開設之課程做培育。表4-1-4 是107學年度專業課程分析,以107學年度課程分析表為例,可以發現107學年度所開設課程(含選修)在數學所佔學分為32.01學分、基礎科學則開設21.35學分,而開設工程專業課程更高達83.89學分,通識課程則將另外計入通識中心所開設之課程。此顯示本系每學期皆開設足夠課程供學生修習。此外,本系也請授課老師對其所教授課程比對課程分析結果後作課程反思,其相關課程反思資料如表4-1-5。


本系的課程規劃皆遵循著本系所訂定之教育目標來培育所設定之學生核心能力,亦滿足教育目規定之最低畢業學分。此外,本系畢業生成績單分析亦滿足IEET工程認證規範之學分要求,例如以畢業生學號末3碼(020)學生成績分析為例,見表4-1-10可以發現,該生修習了161學分,超越本系規定最低畢業學分,其數學及基礎科學所修習學分共佔49.1學分,其工程專業課程佔了61.1學分,而通識課程也達36.8學分,皆滿足IEET工程教育之數學及基礎科學、工程專業課程及通識課程等三大要素。
B. 系所課程領域分組規劃必要性之說明
本系大學部的教育目標是學識理論、專業技術、團隊精神與工程倫理、獨立思考與創新、國際視野,在課程的設計上皆需符合此教育目標。本系體認到大學階段應該提供學生較為寬廣的學習領域與知識涉獵,所以本系在所有專業課程中均秉持著學生必須有機會接觸汲取電機所有相關發展方向的基礎與專業。因此舉凡電子、控制、網路多媒體、電力、電波、通訊及系統晶片等方面的知識,本系均規劃在學生畢業前必須修習的課程。希望藉由完整的電機領域課程,奠定學生的學識理論基礎,進而在專業技術及獨立思考與創新方面得以發揮,也符合本系之教育目標。必修之電工實驗及專題實作課程,主要希望培養學生能將所學之學識理論,在實驗中獲得驗證並了解在實務上的應用。專題課程更能讓學生整合數門相互關聯的學科理論、深入的了解學理的應用與系統的整合,以及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與教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工程倫理觀念。本系極力參與工學院舉辦的聯合專題競賽,讓學生的學習成果有展示的舞台,增加學生學習的動力與興趣。此外,本系亦引導學生在學校開設之通識教育課程中之博雅向度課程、博雅深化課程及跨院選修課程中,有系統的規畫選課,融入不同領域之團隊學習及工程倫理精神。除了系、校開設之專業課程、通識教育課程之外,學生參與社團活動、競賽、營隊活動,或規劃主辦活動等,都能從中培養能力及擴大視野。本系亦鼓勵學生參與專題研究計畫(除科技部的大專生專題研究計畫之外,本校也訂有大學部學生參與專題研究計畫研究助學金),對學生不論在學識理論、專業技術、團隊精神與工程倫理、獨立思考與創新及國際視野之教育目標方面均有正面提升的助益
本系目前規劃以實現前述教學目標的重點研究發展方向分別為:
1. 電力能源管理與電力電子相關技術:
a. 電力能源轉換與控制
b. 電力電子轉換器技術
c. 高密度電源模組設計
d. 電力系統運轉與管理
2. 電機驅動及控制系統:
a. 馬達驅動控制器IC化技術
b. 特殊架構電動機驅控系統設計
c. 機電整合系統
d. 發展各種控制理論
3. 電波光電關鍵技術:
a. 微波通訊用關鍵零組件研發
b. 光電關鍵零組件研發
4. 通訊網路系統:
a. 行動通訊
b. 數位信號處理
c. 應用於通訊之晶片系統(SOC-based Communications)設計
d. 網際網路
e. 通訊協定
5. 半導體製程與IC封裝技術:
a. IC製程技術研發
b. 半導體IC封裝技術研究
6. 多媒體智慧型控制與晶片系統整合電路設計技術:
a. 系統整合電路結構設計技術
b. 晶片電路設計技術
c. 智慧型系統整合設計技術
d. 多媒體系統合成
電子及光電等產業在技術發展上的專業諮詢與輔導,同時亦協助其培養相關之在職人力技能提升。
除此之外,本系亦積極地朝向國際化方向而努力,具體地透過國際間學術的交流合作,例如,雙連學位的擬定、外籍教授及外籍學生的招收、教授與學生至國外著名學術及研究單位作較長期之訪問研究等步驟,已逐步地落實本系之教育目標及肩負之使命。
C.現行課程規劃列表
本系自103 學年度起調整學生畢業學分為至少需修滿131 學分,包括:通識教育:28 學分(21%),專業必修:66 學分(50%),專業選修:24 學分(18%),自由選修:13 學分(10%)。本系103學年度至108學年度,所開設的課程如附件4-1-4所示。
為了因應T型人才之培育,本校通識教育課程分為「語文課程」、「跨院選修」、「博雅課程」、「體驗性課程」及「運動與健康」等課程,分述如下:
1.語文課程:必修共8學分。(詳見「國立中山大學學士班學生英文能力培育辦法」,如附件3-1-1)。
2.跨院選修:必修共6學分,必須選修所屬學院以外並經通識教育中心認可之專業(基礎)課程,原則上於低年級(大一、大二)進行跨院選修,每學期選修一門為原則。跨院選修之課程可納入相關整合學程之學分,滿足整合學程相關規定,可取得學程證書。(詳見「國立中山大學通識教育跨院選修實施要點」,如附件4-1-5
3.博雅課程及體驗性課程:必修共14學分。
透過以上通識課程之規劃,顯示通識課程與本系專業領域課程比重均衡,並符合本系在團隊精神與工程倫理、獨立思考與創新及國際競爭力之教育目標的規範。
D. 本系Capstone課程規劃
本系於103學年度規劃了學士班總結性課程模組,為「以微控器為基礎之應用電路設計實務模組課程計畫」。本課程模組為一個以實務導向的整合性課程,在教學上將以專題引導的方式,藉由資料的收集與閱讀,以分組討論的方式,進行基礎知識的建立,以致專題實務的實現。
「以微控器為基礎之應用電路設計實務模組課程計畫」的總結性課程模組規劃如表4-1-6所示,其所對應本系大學部學生核心能力如表4-1-7所示,而所規劃的總結性課程關聯地圖如圖4-1-1所示。

此課程模組自103學年度規劃後,持續開課至今,在教學上將以專題引導的方式,藉由資料的收集與閱讀,以分組討論的方式,進行基礎知識的建立,以致專題實務的實現。為達此目的,在課程進行中,將訪業界的需求,再將其配合系上基礎課程的知識養成程度,安排適度的引導專題。而在相關專題的養成過程,也請相關的技術工程人員分享實作心得。在完成引導專題的規劃後再尋求業界專家的意見回饋,以契合業界的需求並尋求專業實務的整合目標。其課程執行的流程如圖4-1-2所示。
本系更於103-105年間參與了中山大學工學院「工程技術導論與專題實務創新課程模組(103 -2511 2511-S-110 110 -010 -MY3)」之計畫。本計畫亦配合專題實驗課程,不但建立了跨領域之特色教學方法,也建置了系統層面與電路層面之相關專題實務與教材,並透過課程設計與實務教學累積相關教學能量。此專題實驗課程採用做中學的理念,結合理論與實驗的方式,引導學生從系統層面了解跨領域相關設計與應用,並藉由專題實驗親自動手操作,了解工程模組之特性,引發學生之學習興趣。利用理論授課和專題實驗之方式,漸進式地教導學生如何應用程式開發與電路設計之基本知識實作。並在「創新教學」的過程中,符合本系之專業技術、團隊精神與工程倫理、獨立思考與創新等教育目標。其Capstone 整合課群地圖如圖4-1-3所示。
此外,本系在原有大學部大四所開必修專題課程如電子實作專題、控制實作專題、計算機實作專題、電力實作專題、電波光電實作專題、通訊實作專題與系統晶片實作專題等各1學分外,更於105學年度開設了3學分之「電機工程進階實作專案」。學生需先修上述1學分的實作專題後,可再修習本3學分的「電機工程進階實作專案」。藉由小組討論、實作的方式,學生將學習如何應用過去數年習得之電機相關知識來解決一實際工程問題。學生在這門課裡,將學習如何收集相關資料、分析問題、設計及實作實現解決問題。藉由這門課,學生將體驗如何進行一個工程專案,解決實際問題。此「電機工程進階實作專案」於學期末時,也藉由專題競賽的方式,由校外業界評審委員評分,以實際評量學生之學習成果。
為符合IEET工程教育目標的範疇,本系更於108學年度第1次課程會議決議,將原本1學分的必修專題,增加學分比重至2學分,且調整至大三下學期開始進行,進而配合本系所開設之「電機工程進階實作專案」課程,同學可以繼續於大四上修習該課程,課程會議紀錄如附件2-1-14之附圖1所示。以「電機工程進階實作專案」為主之整合性專題實作課程(Capstone),其大綱如表4-1-8所示,且其確認清單如表4-1-9所示。

4.2 課程規劃與教學須符合產業需求,並能培養學生將所學應用在工程實務的能力
本系課程規劃與教學盡可能滿足產業發展的需求,並定期請IEET校外諮詢委員或建教合作單位提供意見。此外,每學期也舉辦外界人士演講、校外觀摩等相關措施。現分述如下:
(1) 依據IEET的精神,落實課程外審、問卷評量回饋檢討機制。本校課程結構,每五年皆需送外審委員審查(5位校外審查委員,需至少1位業界審查委員),針對委員提供之意見,召開課程委員會及系所務會議進行必要之檢討與改進,以期課程規劃與教學能滿足產業發展之需求。本系課程結構之規劃皆依審查及檢討機制,以符合本系教育目標與學生核心能力。本系分別於103年及108年辦理兩次課程外審,並已召開系課程會議檢討與改進,會議紀錄如附件4-2-1之附圖1及本系課程結構外審之流程如附件4-2-1之附圖2所示。
(2) 本系每學期皆邀請專家學者蒞臨系上指導並進行交流活動,其中包含國內外於學術研究領域有傑出表現者、產業界擁有豐富實作、管理經驗的產業界人士及系上畢業系友回母校與學弟妹座談等,如附件4-2-2所示。
(3) 本系及系學會每年安排學生參訪企業,如附件4-2-3所示,透過參訪活動,可以了解企業的運作、認識目前產業上的趨勢,作為日後選擇就業方向的參考。另外除了安排企業參訪活動外,本系也聘請業界師資,擔任兼任助理教授,並開設相關課程,及建置企業導師制度,本系企業導師如附件4-2-4所示,讓學生了解產業界的情況。
(4) 為了因應目前產業需求,本系除了大四必修之7門實作專題外,更於105學年度開設了「電機工程進階實作專案」。藉由小組討論、實作的方式,學生將學習如何應用過去數年習得之電機相關知識來解決實際工程問題。學生在這門課裡,將學習如何收集相關資料、分析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法、實作實現這些解決問題的方法。藉由這門課,學生將體驗如何進行一個工程專案,解決實際問題。此外,本系也規劃了「智慧電動載具實務技術課群」,以主題式課群的模式,含括6門必修課程與4門選修。此主題式課程的重點在建構智慧電動載具技術發展所需的相關背景知識的養成,並藉由整合學程的教學特性,搭配專題實務的推動,改變教學與學習成效。目前已規劃之整合課程為「智慧電動載具設計實務」、「多維度媒體實務」、「以微控器為基礎之電路設計實務」,結合產業界實務,讓本系學生參與實驗課程,能與產業界接軌。教學上以專題引導的方式,藉由資料的收集與閱讀,以分組討論的方式,進行基礎知識的建立,以致專題實務的實現。為達此目的,在課程進行中,將訪業界的需求,再將其配合系上基礎課程的知識養成程度,安排適度的引導專題。而在相關專題的養成過程,也將規劃請相關的技術工程人員分享實作心得。在完成引導專題的規劃後將此規劃再尋求業界專家的意見回饋,以契合業界的需求並尋求建教資源的整合目標。此外,本模組也重視團隊創意合作的觀念,培養期望除了個人能力的養成外,同時重視工程倫理的人格養成。
(5) 本系鼓勵教師努力向校外單位/機構爭取產學合作機會,讓學生有機會參與產業界計畫實作經驗。本校除了「科技部大專學生專題研究計畫」外,也另外訂定「國立中山大學鼓勵大學部學生參與專題研究計畫措施」,本系參與專題研究計畫之學生列表,請參閱表2-2-6
(6) 針對本系所安排的課程訓練,所培訓出來的大學部學生,在學界、業界之表現程度是否有符合本系所訂定之教育目標與學生核心能力,以畢業生雇主之問卷評量結果分析中,有高達90%以上的比例認同本系所培育出來的學生符合本系所訂定之教育目標與學生核心能力,分析結果請參閱圖3-1-3圖3-1-4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