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須持續確保學生在畢業時具備核心能力
A. 改善畢業生核心能力培育及評量之機制
本系大學部最低畢業學分數與在數學及基礎科學、工程專業課程所佔之比例,如表4-1-1所示,自103-108學年度每學年開設之必修課程在數學及基礎科學類計有25.78%,符合EAC須佔最低畢業學分的四分之一要求。另必修之工程專業課程在103-108學年度更達44.53%以上,亦完全符合EAC八分之三以上之要求,其中包含大四開設七大領域之必修專題製作課程。從規範4.1.1至4.1.3(4-1頁)之分析可看出本系可確保每一位大學畢業生皆能滿足EAC認證規範4.1.1至4.1.3之要求,並能有效達成本系訂定之學生核心能力及教育目標。至於持續改善畢業生核心能力之評量機制如下:
1. 「歷屆畢業生核心能力問卷」評量結果及檢討改善方案
每年針對應屆畢業生進行核心能力達成度之問卷調查,透過問卷調查結果了解畢業生經過大學四年的教育養成,是否達成本系所欲培育之核心能力。系上召開IEET諮詢委員會議,針對核心能力達成度做檢討,討論可行之改善方案。從本系畢業生核心能力問卷統計分析如圖3-1-1所示,103至108學年度本系應屆畢業生普遍認為對應本系核心能力,大部分皆能達成本系所訂定之核心能力。對於少數未能達成本系核心能力的學生,將加強課程,並積極的採取補救措施,以達成本系核心能力之要求,例如:期中預警制度、補救教學、學習輔導角落等,以期本系學生在畢業時都能達成本系所設立核心能力的目標。
圖3-1-1 103-108學年度學士班畢業生核心能力問卷
2. 「課程與學生核心能力」關聯統計表之檢討改善方案
除了針對應屆畢業生進行核心能力之重要性及達成度之問卷調查外,本系每年請各教師就所授課之課程,填寫課程大綱與核心能力關聯度,如表4-1-3所示,以及課程反思,如表4-1-5。同時也針對系上每年所開設之課程數目與核心能力關係作問卷調查,如附件3-1-6所示。依據這些結果,提供任課老師與所屬組內討論,以作為課程檢討教學成效是否達成學生核心能力的關聯依據。

3. 「教學意見調查回饋系統」之機制、流程及改善方案
本校教務處已訂定「教學意見調查回饋系統」之機制,如圖3-1-2所示,每學期期末針對各授課課程進行教學意見調查。針對教學意見調查結果分析,訂定出「提升教學優良課程獎勵辦法」及「教學意見調查追蹤輔導辦法」(請參閱附件3-1-73-1-8)。因應此流程,優良課程比例逐年增加(優良課程明細如附件3-1-9),本系對於教學意見調查較差之部份,實施追蹤輔導機制。
4. 「業界問卷調查」之結果分析
本系每年也請畢業生之直屬雇主針對本系畢業生之「工作能力與態度」及「教育目標」養成的認同度作問卷調查,如圖3-1-3、3-1-4所示。由統計分析看來,本系學生在「國際視野與競爭力」及結合世界發展潮流尚有努力的空間。大學部學生畢業前需通過各項英文檢定門檻。
5. 成績分析之「核心能力達成指標」之考核
本系每學期針對每門課程之評量,皆依成績高、中、低各蒐集5份樣本,以成績分析考核課程之評量方式與成果是否能有效養成學生核心能力,再透過核心能力及教育目標之關聯性如表3-2-1,檢討系上教育目標之執行成效,相關成績分析與核心能力關聯性之分析見表3-2-2,由此表可看出學生核心能力之評量結果皆可達70分以上之成效。

B. 改善畢業生核心能力培育及評量之執行成效
1. 大學部學生畢業前需通過各項英文檢定門檻。為加強學生英文能力並提高國際競爭力,本校已訂定「國立中山大學學士班學生英文能力培育辦法」(如附件3-1-13-1-23-1-3),學生應依規定修畢英文中高級以上課程,並有「國立中山大學學生英文能力標準認證流程」,要求學生畢業時須具備之英文能力。自94學年度起本系成立「電機電力工程國際碩士學位學程」,藉由與外籍生的互動與英文授課課程的開設,增強學生的國際視野與英文能力。本系每學期所開設英文授課課程數皆有10門課以上(英文授課清單如附件3-1-5)。為了增強本系學生英文閱讀能力,本系大學部學生在專業書籍、雜誌及論文的閱讀上,皆以原文書為原則,適時的引導學生涉獵這方面的書籍、雜誌,甚至指定相關論文閱讀的機會,使得學生在學習上更容易與國際接軌。另外自103學年度起,本系大學部招生分組,依不同組別錄取之學生,本系提供獎學金輔導學生至高科技公司實習,或由老師輔導帶隊至國外參訪、短期研修或擔任國際交換生。本校也訂有「國立中山大學鼓勵教師開設短期出國研修課程補助辦法」,鼓勵授課教師帶領學生赴國外學校研修短期課程。例如高崇堯教授帶領15位學生赴澳洲墨爾本大學研修短期課程及107學年度由謝耀慶副教授帶領12位學生赴日本德島大學及京都工業纖維大學等學校參訪,此舉也開拓了學生的國際視野。除此之外,本系於108學年度第二學期起,安排大學部一至二門必修課以全英文方式授課,更增加接觸外文的機會。
2. 本系為配合國家科技政策及區域產業發展,提供國內相關之電機電子及光電等產業在技術發展上的專業諮詢與輔導,同時亦協助培養相關之在職人力技能提升。除此之外,本系亦積極地朝向國際化的方向而努力,具體透過國際間學術的交流合作、雙連學位的擬定、外籍教授及外籍學生的招收以及教授、學生至國外著名學術及研究單位較長期之訪問研究等步驟,已逐步地落實本系之教育目標及核心能力之肩負使命。此等更能加強學生國際競爭挑戰與掌握國際展趨勢之能力。在國內、外產業的需求與國際的發展方面,建議老師在相關實驗、專題及實作課程中,導入此方面之訊息,並加強鼓勵學生參與研究計畫案及聆聽學業界專題演講,引導學生了解產業與國際發展,積極地為國家培育科技發展所需之專業人才。
3. 為加強激發學生在實作電機工程之能力,除了在本系已原有在大四所開設必修之「實作專題」外,本系亦在105學年度起規劃了「電機工程進階實作專案」課程。藉由小組討論、實作的方式,學生將學習如何應用過去數年習得之電機相關知識來解決實際工程問題。學生在這門課裡,將學習如何收集相關資料、分析問題、設計解決問題及實作實現這些解決問題的方法。藉由這課程,學生將體驗如何進行一個工程專案,解決實際問題,且經專題競賽成果發表,邀請校外評審委員,憑藉校外委員業界之經驗,適時讓專題實作更切合業界之需求。另外,除「電機工程進階實作專案」課程外,本系也規劃了「智慧電動載具實務技術課群」,以主題式課群的模式,含括6門必修課程與四門選修。課程的重點在建構智慧電動載具技術發展所需的相關背景知識的養成,並藉由整合學程的教學特性,搭配專題實務的推動,改變教學與學習成效。目前也規劃之整合課程為「智慧電動載具設計實務」、「多維度媒體實務」、「以微控器為基礎之電路設計實務」,結合產業界實務,讓本系學生參與實驗課程,並與產業界接軌。此課群規劃,可參閱圖4-1-1至圖4-1-3所示。其重點是建構學生在智慧電動載具技術發展所需的相關背景知識,並藉由整合學程的教學特性,搭配專題實務的推動,加強學生電機工程實作能力。

4. 為符合並滿足IEET工程教育目標的範疇與精神,本系更於108學年度第1次課程會議決議,將原本1學分的必修實作專題,增加學分比重至2學分,且調整至大三下學期開始進行,並配合本系「電機工程進階實作專案」,同學可以繼續於大四上修習該課程,課程會議紀錄如附件2-1-14之附圖1所示。
9.2 課程與教學須持續符合產業需求,及培養學生工程實務能力
A. 改善課程與教學之機制及B. 改善課程與教學之執行成效
本系課程規劃與教學盡可能滿足產業發展的需求,並經常請諮詢委員或建教合作單位提供意見。此外,每學期也舉辦外界人士演講、校外觀摩等相關措施,現分述如下:
(1) 依據IEET的精神,為落實課程外審、問卷評量回饋檢討機制,本系每五年皆需將課程結構送外審委員審查(5位校外審查委員,需至少1位業界審查委員)。針對各外審委員提供之意見,召開系內課程委員會及系所務會議進行必要之檢討與改進,以期課程規劃與教學能滿足產業發展之需求。本系課程結構之規劃皆依審查及檢討機制,以符合本系教育目標與學生核心能力。本系分別於103年及108年辦理課程外審,並已召開系課程會議檢討與改進,會議紀錄如附件4-2-1之附圖1所示,而本系課程結構外審之流程如4-2-1之附圖2所示。
(2) 本系每學期皆邀請專家學者蒞臨指導並進行交流活動,其中包含國內外於學術研究領域有傑出表現者、產業界擁有豐富實作、管理經驗的產業界人士及系上畢業系友回母校與學弟妹座談等,如附件4-2-2所示。
(3) 本系及系學會每年安排學生參訪企業,透過參訪活動,可以了解企業的運作及認識目前產業上的趨勢,作為日後選擇就業方向的參考。除了安排企業參訪活動(如附件4-2-3所示) 外,本系也聘請業界師資,擔任兼任助理教授,並開設相關課程及建置企業導師制度,如附件4-2-4所示,讓學生了解產業界的情況。
(4) 為了因應目前產業需求,本系已實施如9-2頁B.3所提之「電機工程進階實作專案」。在教學上以專題引導的方式,藉由資料的收集與閱讀,以分組討論的方式,進行基礎知識的建立,再以實作之方式加以實現。為達此目的,在課程進行中,將訪業界的需求,再配合系上基礎課程的知識,適度安排引導專題。而在相關專題的養成過程,也將規劃請相關的技術工程人員分享實作心得。在完成引導專題的規劃後將此規劃再尋求業界專家的意見回饋,以契合業界的需求並尋求建教資源的整合目標。本模組並重視團隊創意合作的觀念,培養期望除了個人能力的養成外,同時重視工程倫理的人格養成。
(5) 自103年起本系參與中山大學工學院進行「工程技術導論與專題實務創新課程模組」之計畫,體會「工程教育」長久以來係以大量的時間、反覆實作練習,達到工程師訓練之目標。採用做中學的理念,結合理論與實驗的方式,引導學生從系統層面了解相關設計與應用。並藉由參與此計畫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引發學生之學習興趣,漸進式地教導學生如何應用程式開發與電路設計之基本知識實作一智慧電動載具。期中亦會安排業界或研究機構之專業工程師進行經驗交流,以擴展學生的視野,並激發學生之創意,達到跨領域永續教學之目的。
(6) 本系鼓勵教師努力向校外單位/機構爭取產學合作機會,讓學生有機會參與產業界計畫實作經驗。本系除了積極參與「國科會在學學生參加國科會大專學生專題研究計畫」外,也另外訂定「國立中山大學鼓勵大學部學生參與專題研究計畫措施」,請參閱表2-2-6。
(7) 針對本系所安排的課程訓練,所培訓出來的學生,在學界、業界之表現程度是否有符合本系所訂定之教育目標與學生核心能力,以畢業生雇主之問卷評量結果分析中,有高達90%以上的比例認同本系所培育出來的學生符合本系所訂定之教育目標與學生核心能力,分析結果請參與圖3-1-3至3-1-4所示。
9.3 其他持續改善之機制與成果
A. 其他規範之改善機制
規範1:
1. 在本系之組織架構中正式成立「IEET認證規劃委員會」,其目的是輔助並督導本系有關IEET認證工作,並且每年定期承辦召開IEET校外諮詢委員會議。
2. 原教育目標修訂流程圖如表1-2-2所示,經IEET校外諮詢委員會議建議修改成如圖9-3-1。

3. 由於104學年度及106學年度畢業校友電子問卷回覆率偏低,將可能導致可靠度與代表意義失真。故擬除了持續電子問卷之外,並在每年分別於7月及11月舉辦之系友回娘家發放紙本問卷,希望獲得較多樣本數,以達數據分析的正確性。
B. 其他規範改善之執行成效
規範1:
1. 由104學年度校友問卷調查教育目標認同度如圖1-4-2(1-10頁)所示,其中學識理論及獨立思考與創新獲得高度認同。但在專業技術、團隊精神與工程倫理及國際視野,仍需加強課程改善。再經由106學年度校友問卷調查教育目標認同度如圖1-4-3(1-11頁)所示,對於教育目標認同度皆達80%以上表示同意。顯示藉由改善課程後,畢業系友對本系之教育目標認同度皆有相當的提升。由108學年度校友問卷調查如圖1-4-4(1-11頁)所示,系友在畢業3年以後,對於教育目標認同度除國際視野達67.93%外,其餘皆認同度皆達80%以上。再進一步對於國際視野在達成度部分,學生自評33.96%非常滿意,45.27%滿意,合計79.23%。顯示本系大學部畢業學生畢業後仍會積極吸收電機新知及掌握國際發展趨勢。
2. 從圖1-4-2、圖1-4-3及圖1-4-4之分析看來,在「專業技術」與「國際視野」尚有努力的空間。為了加強學生國際競爭挑戰與掌握國際發展趨勢之能力及其成效,可參閱本規範9.1之B.1所述。


規範2:
1. 為提升學生整合與組織本系專業理論問題之能力,並以專業理論進行電機實作,本系於108學年度第1次課程及系所務會議決議,將原本1學分的大四上學期必修專題,增加學分比重至2學分,且調整至大三下學期開始進行一學期專題課程(109學年度起入學生適用),進而配合本系「電機工程進階實作專案」,同學可以繼續於大四上修習該課程。
2. 本系學生因有專題實作必修與開設電機工程進階實作專案課程,於2017至2018舉辦「電機工程進階實作專案」與2018至2020工學院舉辦「全院聯合專題競賽與展示」,培養團隊精神、獨立思考與研究創新之能力。
3. 為培養本校學生國際視野與語言能力,每年度本系參與國際交換生進修人數逐年增加,如表2-2-2。而每年度本系大學部皆開設英語必選修授課,108學年度本系以問卷方式詢問大學部對於線性代數英文授課對於學習英文與培養國際觀的成效,116份問卷調查顯示,66%的學生同意使用英語授課,能理解這門課程所傳授的專業知識,94%的學生同意英文授課對聽力有幫助,符合本系教育目標中之國際化能力,如圖9-3-2及圖9-3-3。


4. 工學院與電機電力工程國際碩士學程與電信工程國際碩士學程於108學年度舉辦「英國領事館」、「哈瑪星的船員日常」、「南科AI_Robot自造基地」英文學伴參訪活動,由英文導覽員走訪各景點,以英文介紹歷史古蹟緣由,並將本籍學生與外籍生分組互為學伴進行英語交流,相互提升國際視野與中英文之能力,如圖9-3-4。
5. 根據103學年度至108學年度大學部各上學期休學比例調查(圖9-3-5),除107學年度休學比例較高外,其他學年度休學比例逐年降低。大部份休學生都是大一生以個人因素關係休學,可能是轉學學考等因素,再者是大四生以個人因素而休學,極少部分是因為志趣不合或者是課業壓力等因素。本系都有設立學習角落、課業助教、各老師課業討論時間進行輔導機制。
6. 根據103學年度至108學年度大學部各上學期退學比例調查(圖9-3-6),除108學年度退學比例較高外,其他學年度休學比例逐年降低。其中轉系或重考而退學所佔比例最多,其次是三分之二與二分之一不及格與休學期滿未復學者,其中休學期滿未復學者,在休學期間的原因是志趣不合或其他原因。本校往年都有設定預警制度跟相關措施進行輔導。
規範5:
根據圖5-7-1所示,本系教師參與國際學術會議由2008年至2013年平均每年共43次,而2014年至2018年則平均每年54次,此週期已有明顯之改善。至於教師赴國外從事學術交流2008年至2013年平均每年共12次,而2014年至2018年平均每年30次,此週期也有大幅提升。
規範6:
本系所近6年來改善設備與空間環境之措施大致計有:1. 改善LED照明設備,每盞較原傳統T8燈具省電50%以上 2.更換40台窗型冷氣機,具備有變頻功能,更加節能 3.重新裝修大學部共用實驗室工EC6018室及EC6023室,使其成為可做實驗、上課演講,遠距教學之多功能教室4.購置多媒體影音錄播系統與投影機等設備於工EC3025教室 5. 建置工EC2018互動教室6.改善工EC2002教室,由原本視聽教室改為互動教室 7.本系教授與智崴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產學合作,於107年11月建置體感遊園車基地 8.108學年度向校方申請90萬購買Matlab的toolbox 9.改善系閱覽室工EC6017環境 10.重新裝修本系辦在電資大樓6樓前之穿堂等。
規範7:
圖7-1-1顯示103至108會計年度本系所從學校獲得的總預算金額幾乎是逐年增加,對本系教學設備的改善、維持實驗室設備之保養與運轉及行政支援都有相當的助益,目前本系所經費尚足以確保本系所教育品質及賡續發展的整體運作。
◎.前次IEET認證團所提建議之持續改善成效
經由前次IEET認證團建議本系訂定之各項規範與流程進行檢討與改善,如表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