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9.1 須持續確保學生在畢業時具備核心能力
A. 改善研究所畢業生核心能力培育及評量之機制
本系研究所依據EAC規範的研究所學生在畢業時所應具備的核心能力,經過嚴謹的規劃及討論,訂定出適時適地的學生核心能力,作為教學與課程規劃的重要指標,希望研究生在畢業時皆能具備該五項學生核心能力。本研究所訂定的五項學生核心能力與EAC核心能力的關聯表,列於表G.3-1-1(G.3-1頁)。在核心能力的訂定上,我們亦充分考慮本系研究所教育目標與學生核心能力指標的關聯,並透過相關成員規劃設計,及全系所教師參與討論而建構成形,此部份的關聯對應呈現於表G.3-2-1(G.3-4頁)。從縱向觀察的交叉比對,每一項學生核心能力都至少與EAC 核心能力有八項相關。而從橫向的比對,亦可發現至少有三項交集。因此本研究所設定並期望培養學生所具備的核心能力完全符合了EAC 核心能力上的要求。
為能落實並持續檢討修正研究所畢業生核心能力之培育,本所要求教師每學期結束需填寫如表G.4-1-8(G.4-11頁)之核心專業課程分析及反思表。對於所有的課程,在規劃課程綱要的階段,皆請教師在擬定課程綱要與單元主題時,能夠考慮到課程階段性內容與各項核心能力的關聯性,如表G.3-1-2(G.3-2頁)所示。在本系研究所設定之基本核心能力訴求下,本所畢業的學生大都能夠在工程的理論與技術上具備足與外界競爭的能力,並能夠在遵循工程倫理的前提下,促進協調整合及開發創新的智能,以達到培養具國際視野及電機專業人才。除了基礎課程的傳授及專題課程的輔佐訓練外,本研究所更訂定了五大養成方向,分別是(1)專業理論課程的傳授;(2) 專業技術的訓練;(3)群組專案能力的培養;(4) 獨立思考創新與競爭潛力的誘發;及(5)英語學程及國際交流的推展。希望所有的教學、指導及專業輔導措施都能夠依此五大方向逐步落實。從表G.3-1-2(G.3-2頁)所歸納之學生核心能力養成方法各別的內容描述可看出,依循其精神按部就班執行基本教學、研究與服務職責的話,本所設定的五項基本學生核心能力將可具體而微地達成。
至於本所畢業生核心能力之評量機制,主要有
1.「歷屆畢業生核心能力問卷」評量結果及檢討改善: 如G.3.3(G.3-3頁)所述及圖G.3-1-1(G.3-3頁)。
2.「教學意見調查回饋系統」之機制、流程及改善方案: 如3.1之C (3-4頁)所述 。
3.「成績分析之核心能力達成指標」之考核: 如G.3.2(G.3-3頁)所述。
4. 核心專業課程分析及反思表: 教師每學期結束需填寫,如G.4-1-8(G.4-11頁)所述及附件G.4-1-4。
5. 雇主問卷調查分析之機制:藉由雇主之評估,本系學生畢業後在工作表現是否具有應有之能力。
本研究所每年透過上述五種評量機制,再經過本系校外IEET認證諮詢委員會及內部各委員會之分析檢討,以便持續確保學生在畢業時具備應有的核心能力。
B. 改善畢業生核心能力培育及評量之執行成效
本研究所每年針對畢業生問卷調查了解畢業生核心能力之結果與成績分析,自103學年度起之統計結果如圖G.3-1-1及圖G.3-1-2(G.3-3頁)所示,顯示本系研究所畢業生大部分皆能達成本系核心能力。而綜觀本系研究生之論文清單,如表G.3-3-1(G.3-6頁)所示, 也皆能符合本系研究生之教育目標與學生核心能力之範疇。
A. 改善課程與教學之機制
(1) 本系研究所課程規劃與教學改善機制,與大學部相同每五年皆需將課程結構送外審委員審查(5位校外審查委員,需至少1位業界審查委員)。針對各外審委員提供之意見,召開系內課程委員會及系所務會議進行必要之檢討與改進,以期課程規劃與教學能滿足產業發展之需求。
(2) 教學特性具目標導向,要求學生畢業前至少需有兩門基礎核心課程,其中1門需為本組核心課程,另一門是其他各組規劃的基礎核心課程,以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基本之學生核心能力。表G.4-1-3 (G.4-4頁)顯示各領域核心課程。研究所課程規劃向來著重與產業界的連結。針對碩士班核心課程亦請老師填寫課程分析與反思表,相關課程資料如附件 G.4-1-3及附件G.4-1-4。
(3) 透過教學意見調查結果分析改善課程及教學,本校訂有「國立中山大學教學意見調查課程滿意度獎勵辦法」及「國立中山大學教學意見調查追蹤改善精進教學實施要點」(如附件3-1-7、3-1-8)。
(4) 各實驗室在教授的帶領下,也參與了相關產業界實務體驗與訓練活動,亦有相關科技部計畫,讓學生了解研發程序,先一步體驗業界流程。另外,實驗室也可承接民間產業委託之研發計畫,進而達到產學合一、學以致用。
(5) 為確保本研究所之課程與教學須持續符合產業需求,本所主要藉助於學生參與科技部研究計畫及產業界建教合作案,以提供學生最佳的實務訓練及與產業連結。此外,每學期本系所至少有18場之 「書報討論」,其中亦邀請業界來演講;另有安排企業參訪、舉辦講習會及論壇等,透過經驗分享及業界交流等活動是學程與產業界互動的最佳見證,如附件4-2-2。
綜合以上論述,本研究所不但能夠提供適當的課程規劃,更能滿足各專業領域發展的需求。
B. 改善課程與教學之執行成效
歷年學程辦理之書報業界演講活動詳如附件5-5-1。
G.9.3 其他持續改善之機制與成果
A. 其他規範之改善機制
規範 1:
本系研究所教育目標制定、檢討與執行成效評估及形成的流程請參閱規範1.2說明(1-3頁),機制流程改善如規範9.3中之A(9-4頁)說明。
評量問卷機制有:
1. 畢業3年以上之校友問卷:由畢業生畢業3年以上,進行自我評估。對於在工作表現上是否具有達到應有之能力。問卷結果如圖G.1-4-1 至 圖G.1-4-3(G.1-4至G.1-5頁)。
2. 雇主問卷調查:藉由雇主之問卷調查,對於本系學生畢業後工作表現是否具有應有之能力,問卷結果如圖G.1-4-5 (G.1-5頁)。
B. 其他規範改善之執行成效
規範 1:
1. 圖G.1-4-1 及 圖G.1-4-2(G.1-4頁)顯示104及106學年度系友對本系之五項教育目標之調查皆有高度之認同,並達成目標;其中國際視野還有一些努力空間。而108學年度如圖G.1-4-3(G.1-5頁)對於國際視野略有成長,顯示本系研究所之課程規劃,及近6年外籍碩博士的加入,讓學生有在學習期間中具有國際觀念。
2. 根據圖G.1-4-4 (G.1-5頁)可知雇主對本系所培養之畢業研究生達成教育目標的滿意度皆很高。
3. 藉由雇主與畢業生問卷兩方對照,本系研究所五項教育目標皆符合業界及學生需求。
4. 根據103學年度至108學年度各上學期博士班休學比例調查(如圖G.9-3-3),除106學年度休學比例較高外,其他學年度休學比例都在20%以內。其中高年級的休學人數較多,主要原因為工作、育兒、撰寫論文等因素需休學,論文撰寫方面本系老師都會從旁協助指導。
5. 根據103學年度至108學年度各上學期博士班退學生統計(如圖G.9-3-4),就讀博士班的學生人數並不多,因此退學生極少。其退學原因是休學未復學、未註冊、修業年限屆滿或工作等因素。
◎ 另亦透過IEET認證審查團建議之各項規範與流程進行檢討與改善,如表G.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