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1 須訂有配合達成教育目標合理可行的規章
本研究所訂定「學識理論、專業技術、團隊精神與工程倫理、獨立思考與研究創新、國際視野與競爭力」五大教育目標,以培養學生在校就能深耕學術理論與落實工程技術實作等能力。為達到本所五大教育目標,教師對於學生的輔導是其中之重要關鍵,在教學與學習活動相關規章及機制,則可概分為入學、就學中以及畢業之生涯規劃三方面。
(1) 入學之相關辦法與措施:
I. 碩士班:入學管道分為碩士班「考試分發入學」、「甄試」,其中甄試分為資料審查成績佔60%、面試(個別面談)成績佔40%。若是本校學生為達到連續學習並縮短修業年限以快速取得碩士學位,可申請「國立中山大學五學年學、碩士學位」。本系將碩士班領域規劃為六組,分別為電子組、控制組、網路多媒體組、電力組、電波與無線通訊應用組、系統晶片組。學生可依照個人的興趣報考。本系可由考題內容、申請者書面資料與面談初步了解報考學生是否將來畢業後能符合本系所需具備的學識理論、專業技術、工程倫理等教育目標。碩士班各管道考試及甄試入學人數如附件G.2-1-1之附表1及附表2。從這些表格可看出報考本研究所碩士班人數幾乎每年都有成長,亦可看出外界對本研究所之重視。
II. 博士班:資料審查成績佔50%、面試(個別面談)成績佔50%,其中資料審查包含大學部及碩士班歷年成績單、攻讀博士學位計畫書、碩士論文等資料。面試則採簡報方式進行,本校學生若願意在校就讀碩博士班也可申請「學士班學生七學年學碩博育才」,從學生申請的資料中尋找是否符合本系教育目標的人格特質。104至109學年度電機通訊聯合招生博士班考試人數如附件G.2-1-2之附表1。從這些附件可看出博士班報考及錄取人數有逐年遞減之現象,此乃跟就業市場息息相關。
III. 新生心理測驗座談會:如附件G.2-1-2之附表2。每新學年的開始,本系與學務處諮職組於開學第一週或第二週安排碩博士新生進行「情緒與人格測驗」,幫助自我探索,瞭解自己的性格特質、自我概念與目前情緒等。越認識自己人格特質,越能掌握人生方向及達成本研究所之教育目標。
(2) 就學中之相關辦法與措施:為配合達成教育目標,本系所在學生就學中有下列辦法與措施。
I. 為保障學生學習、生活與受教等權益,本校成立學生事務會議、學生申訴評議委員會,針對考量學生使用共同場地之便利性、學生獎懲、社團輔導與評鑑等案件或辦法進行修訂與討論(如附件2-1-10)。
II. 本研究所之有關學生生活輔導機制,包含老師協助學生生活輔導、租賃校外學生生活之輔導、訪談、請假、曠缺課統計及獎懲等。每學期依規定安排導師時間等制度,俾利了解學生學習及生活問題。必要時則由系辦公室將學生之問題提至系務會議,提醒導師教師留意關心學生。
III. 導師輔導制度(如附件2-1-12):導師輔導工作之目標在於協助學生之人格正常發展,涵育學生健全身心的成長,培養學生的自治能力,以達成研究所之教育目標。本校導師之編制如下:
◎. 院、系、所主任導師:分別由院長、系主任及所長擔任或推薦之。
◎. 導師:研究生之導師由其指導教授擔任。學生可由本系所訂選擇與更換指導教授辦法,尋找指導教授,並於五個月之內持經指導教授簽名確認單,以保障教師之基本研究能量,並兼顧學生選擇指導教授之權利。
. 藉由實驗室meeting、聚餐活動、個別或小組諮詢輔導等方式與學生互動,達到輔導的效果,以協助學生解決有關課業、生活、人際及心理等適應問題。
. 導師每學期應與導生個別談話兩次以上,並將要點記載於「學生綜合資訊平台」網頁。
. 為協助老師辨識需受特別輔導之學生,提升老師之危機處理知能,本校建立校內輔導體系合作及資源應用。除每學期開學前定期的導師會議之外,學務處諮職組不定期會舉辦相關講座,除提供老師自我關照的協助方式外,也介紹老師輔導技巧,讓老師能擁有足夠的能量與能力用於輔導服務。
◎. 系所輔導老師:由學務處諮商輔導組遴聘輔導專業人員擔任之。
. 整合院系所之需求及結合學務處諮商輔導組之規劃,推動各項諮商輔導工作。
. 以個別諮商方式協助同學探索、整理過去的經驗,從中找尋建設性的解決方式,進而開發潛能,以提高生活品質及學習效率。
. 學務處每學期規劃一系列不同主題,在專業導師的領導下,讓學生自我對事情的探索與進行心靈交流,也讓同學如何表達自己、認識自己和別的同學交流,展開新的視野與想法。
◎. 系所輔導教官:由生活輔導組遴派之。
. 學生事務專責輔導與學生緊急事件處理。
. 反毒、衛教、品德法治、服務學習課程、失物處理。
. 軍訓人事與國防教育。
IV. 課程結構圖:為達到本系所素養與核心能力、教育目標以及培養學生專業能力,將課程分為電子領域、控制領域、網路多媒體領域、電力領域、電波通訊領域、系統晶片領域。各領域都訂有3至4門核心課程,學生可依照職涯進路與興趣領域修習一系列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研究生至少需有兩門基礎核心課程(其中一門需為所屬組別核心課程)。碩士、博士班、電機電力國際碩士學會學程課程結構圖如表G.4-1-1。
V. 課程助教(Teaching Assistant):為提升教師在學科、實驗及實習之教學成效及達成教育目標,本系研究所學生由教學發展中心及工學院開設專業培訓成為大學部或研究所課程助教。在備課過程中,對課程內容更深入體驗、潛移默化,啟發自我的潛能與培養獨立思考。依照本系課程助教(TA)名額分配辦法(如附件2-1-15),按修課人數分配課程助教人數,協助教師帶領同學進行小組討論、實驗操作、輔導學生課業問題,作為老師跟學生之間的重要橋樑。經由課程團隊之元素,讓修課同學吸收知識的管道多元化,不限於單一教師所傳授的知識。
VI. 書報討論:培養研究生須具備的專選領域的深度與跨領域的廣度,並明瞭目前業界發展現況。本系利用書報討論,請系上教師邀請學業界專業人士演講,分享學業界專業知識。可藉由不同機構單位的講者互相交流,提升研究生跳脫單一的線性思維,提升視野涵養,拓展廣度的核心能力。
VII. 各實驗室Meeting:指導教授定期與研究生進行meeting,討論研究論文及報告進度。指導老師可由學生報告內容討論論文之正確性、重要性及貢獻度,也可適時調整學生的論文方向,培養學生獨立思考,開發自我潛能。
VIII. 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教師每年度向科技部申請專題研究計畫,除以提升我國科技研發水準,教師可請學生協助執行計畫內容,並從中指導研究方向,刺激學生思考及吸收最新科技的研發技術,並培養獨立研究創新的能力。
X. 開設全英語課程:本系所與電機電力工程國際碩士學程在每學期皆會開設以英語授課之專業課程。除為外籍學生開課外,本國籍學生也可以選修,與外籍生一起上課,以提升學生外語及能與國際接軌之能力,英文授課清單如附件3-1-5
XI. 本校系為獎勵學生參加英文能力檢定,訂有「國立中山大學電機系獎勵學生參加英文能力檢定辦法」(如附件2-2-4),給予學生獎勵金或補助報名費用。
(3) 畢業相關辦法與生涯規劃輔導:
I. 碩士班學生畢業規定相關辦法:
◎. 修業年限:依教育部規定一至四年(不含保留入學及休學期間)。
◎. 學分制度與修課要求:碩士班學生入學後於修業期限內,須修畢本系規定之應修最低畢業學分數(24學分,不含書報討論4學分),其中選修專題課程至多6學分,得計入最低畢業學分數。最低畢業學分數中,至少需有兩門基礎科學核心課程(其中一門需為所屬組別核心課程)(碩士班研究生學位考試相關規定,如附件G.2-1-3)。
II. 博士班學生畢業規定相關辦法:
◎. 修業年限:每位學生修業年限二至七年(不含保留入學及休學期間)。
◎. 學分制度與修課要求:提出論文計畫書審查前須修完本系博士班最低畢業學分之課程。其中選修專題課程至多六學分,得計入最低畢業學分數。若須加修本系外組研究所課程6學分,此6學分亦須於上述期限內完成。本系學士班應屆畢業在學生及修業一年以上碩士班在學研究生,申請逕修讀博士學位者,其最低畢業學分數為42學分(大學部直升者:含其在大學部所修研究所課程;碩士班研究生:含碩士班所修課程。兩者上限皆為21學分,以上均不含書報討論)。
◎. 為加強本系博士班學生語文能力,自94學年度起入學之本系博士班研究生在申請博士論文考試之前,必須取得下列任一種之英語能力證明(博士班研究生學位考試相關規定,如附件G.2-1-4):
. 多益測驗(TOEIC)700分(含)以上,或經由其他語言測驗機構及教育部頒訂之同等於前述檢核考試之測驗標準者,請檢附具公信力之證明文件,並授權由系主任認定。
III. 本系藉由書報討論邀請畢業系友與電機相關領域的產業界人士進行專題演講,分享職場上的專業知識技術與心路歷程以及目前業界發展的動態,讓學生了解畢業後應具備的專業能力與工作態度,作為職涯規劃的參考,本學期書報討論演講資料如附件G.2-1-5
IV. 為有效協助學生瞭解自己的職涯發展方向,能更有目標、動機的加強其職場就業相關職能,教育部推出「大專校院就業職能平台-UCAN」結合職業興趣探索及職能診斷,以貼近產業需求的職能為依據,增加學生對職場的瞭解。透過職能自我評估,規劃自我能力養成計畫,針對能力缺口進行學習,以具備正確的職場職能,提高個人職場競爭力。2012年至2017年工學院(電機系)本系研究生UCAN職業興趣探索與共通職能量表施測成果報告如附件G.2-1-6
V. 升學、畢業及就業的執行成果:
◎. 本系所每年會更新畢業近5年為級距的系友就業近況(如108年調查102學年度畢業的學生現況,107年調查101學年度畢業學生現況,以此類推)。根據表G.2-1-1所示(從103至108年度每年度更新畢業近5年的碩士班系友就業情形),50%以上的系友都已有工作,20%以下選擇繼續升學或求職中,而服兵役的項目則是尚未聯繫到更新資料,本系未來會再持續連繫與更新。另以108年度更新畢業5年為級距的碩士班系友近況檢視(大學部學生畢業5至30年,如103級(102學年度畢業)至78級(77學年度畢業)),畢業越久的已有工作的比例最高,求職、升學、服兵役的比例較少,如表G.2-1-2。

◎. 本系由系友資料庫分析大學部與碩士班學生畢業2-5年、5-10年、10年以上之系友任職各公司的分佈比例,讓在校生了解學長姐就業情況,思考自己未來的就業方向與藍圖,如附件2-1-21之附表1至附表3
◎. 104學年度至今雇主對本系所畢業生工作態度滿意度調查顯示如表2-1-9(如2-11頁),雇主對本系所畢業生大部分都以非常滿意與滿意為主。在就學時本系所持續培養學生的核心能力,已達成團隊精神與工程倫理、獨立思考與創新、國際視野等教育目標,因此在畢業後也能將這些教育目標精神落實於企業工作態度。
G.2.2 須訂有鼓勵學生交流與學習的措施及辦法
(1) 鼓勵學生交流、成長與學習的執行成效:
I. 本系研究所課程涵蓋電子領域、控制領域、網路多媒體領域、電力領域、電波通訊領域、系統晶片領域,各領域都訂有3至4門核心課程。研究生至少需有兩門基礎核心課程(其中一門需為所屬組別核心課程),讓學生具備自己專業領域,也可選修其他領域之課程拓展專業知識的廣度。如此也可與他組之學生相互學習與交流。
II. 在研究所專題課程中,透過老師講解或規定學生由外文期刊選擇一篇研究報告,進行分組討論或學生主講自己的研究心得,其它人則參與討論。從團隊相互討論,激發不同的思考方向,學生可在參與過程中,如何學習將資料瞭解並且消化,內化成可自我理解的概念,清楚的條理化報告台下聽眾,甚至能提出新的見解,培養領導統御能力。教師也能藉此對各個學生的學習精神與能力有進一步瞭解。
III.本系所、電機電力工程國際碩士學程與電信工程國際碩士學程,每學年度都會招收外籍碩博士生,且招收人數穩定,選讀科目都與本籍學生一起上課。藉此讓本籍與外籍學生在課堂、研究知識、生活上進行國際交流與相互切磋,進而拓展本籍學生國際宏觀視野,建立國際學術連結,培養國家所需多樣化人才。103至108學年度本系與各學程外籍碩博士生入學人數如附件G.2-2-1之附表1
IV. 研討會為學術交流與學習各國新知的場合,成為研究人員間訊息交流重要的橋梁,除增加「產」、「官」、「學」界相互切磋之機會,拓展學生國際觀,還可激發新的創意,提升競爭優勢。科技部與本校為鼓勵師生積極參與國際學術活動,補助學專職人員、全職學生、非在職專班博與碩士班在學研究生論文發表補助費、出席會議之註冊費用和參與重要國際學術會議之差旅補助費(科技部補助國內研究生出席國際學術會議作業要點與國立中山大學學術活動補助要點如附件G.2-2-2附件G.2-2-3)。102至108年學生參加國際研討會人數一覽表,如表G.2-2-1。
V. 本校出國研修獎助補助,分為針對表現優良之清寒學生成立「教育部學海惜珠計畫暨國立中山大學清寒優秀學生赴國外大學(機構)研修獎助」與表現優良學生成立「教育部學海飛颺計畫暨本校學生赴國外大學(機構)研修獎助」(如附件2-1-18)。每年的補助金額會依照當年度經費規劃而有所不同。最近一個年度核定出國一學期補助6萬元、一學年9萬元;赴大陸地區一學期補助1萬2千元(大陸107年起停止適用),學海惜珠則由教育部直接核定補助金額。
VI. 科技部補助博士生赴國外研究(千里馬計畫):科技部為配合國家長期科技發展需要,鼓勵國內公私立大學校院培育在校優秀博士生國際研究經驗(國外機構地點不包含大陸、香港、澳門 地區),本系博士生近六年赴國外研究通過名冊如附件G.2-2-1之附表2
VII. 電機工程學系暨通訊工程研究所與印尼布勞爪哇大學(University of Brawijaya in Indonesia)電機系於102學年開始實施碩士雙聯學位制,學生可選擇「1+1」模式(1年本校碩士班+1年國外碩士班),同時獲得本校與國外姐妹校學位。近年取得雙聯學位之學生如表G.2-2-2。
VIII. 電機工程學系暨通訊工程研究所與菲律賓教學的綜合型大學-八打雁大學(Batangas State University)電機-儀器與控制-機電工程學系,於108下學期實施碩士與博士雙聯學位制。八打雁大學碩士生須在本系所完成12學分(含4門選修、2門書報討論和1篇畢業論文),博士班學生須在本系學完成9學分(含3門選修和1篇畢業論文),並須完成論文與口試授予雙聯學位,本系學生可與外籍學生相互交流,增進外語實力與國際觀。
IX. 本系所除在課程上進行師生互相交流知識,每年度會舉辦「傅立葉盃壘球賽」發揮團隊精神,增進師生情誼。師生由運動中紓解生活與學業上壓力,老師也可藉此了解學生身心發展,活動照片如附件G.2-2-4
X. 獎助學金鼓勵績優學生:本校、系提供多項獎助學金供學生申請,獎勵傑出與優秀表現學生,近六年獲獎人數如表G.2-2-3與G.2-2-4。

(2) 學生於校內外或國際競賽得獎紀錄及成果:
I. 校內競賽:本系定期舉辦與電機領域相關活動,例如:2015至2019年由王朝欽教授以工程技術導論與專題實務創新模組,配合本校工學院的架構將工程教育分成電機工程、機電與機械工程、環境工程、光電工程、通訊工程等五個領域舉辦「跨領域工程專題競賽與成果展」。工學院為普及全院各系的專題課程模式於2018至2019年舉辦「工學院全院聯合專題競賽與展示」,計畫說明如附件2-2-13附件2-2-15
II. 校外與國際競賽:本校碩博士生每年都會參與國際研討會論文比賽或是國內實作競賽,國際比賽如:IEEE IAS所舉辦IAS CMD Myron Zucker Undergraduate Student Design Contest 2018、2017 IEEE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grated Circuits, Design, and Verification。國內比賽如:2018年第三十一屆電腦視覺、圖學與影像處理研討會之基於深度學習及二維影像之室內三維深度空間建構競賽、105年高壓AMI電力資料創意應用競賽。2014年至2019年期間,本系大學部及研究生所獲得獎項次數總計40件如表2-2-7。這些獎項是對學生研究能力與老師教學的肯定,而參加比賽對學生不論在學識理論、專業技術、工程倫理、獨立創新思考都有正面提升,有相當的助益。
G.2.3 須確切說明如何能持續並有效執行學生的指導與評量
(1) 學校/學程具有在學期間相關輔導辦法(如課業輔導時間Office Hour、導生時間、預警制度等)。
I. 有關碩博士生就學中學習情況,皆由其論文指導老師進行輔導與了解。導師可用課堂與meeting討論的時間,掌握學生的學習與思考的情況,並從中協助與指導。
II. 導生時間與導生聚:本校將每週三下午4點至5點定為大學部導師時間,該時段除一般性師生會談,還會關心學生近況與課業問題。研究所學生之導師時間多由指導教授不定期舉辦,或定期舉辦Lab meeting。導師亦可舉辦班會、職涯與升學輔導或企業徵才說明會。除導生時間外,導師利用額外時間參加導生之旅行、露營、參觀、訪問、野餐、交誼、討論、座談、社會服務等活動,並隨機予以指導。而系、所辦理導師與導生聚會、互動或輔導活動費使用,每學期每位學生分配 110 元。
(2) 學校/學程輔導學生的執行成效
I. 表G.2-3-1表示103-108學年度具備正式學籍之碩博士學生【男、女】註冊(10月15日)總人數,包括本國籍學生、僑生、外國學生(含雙聯學制學生)、大陸地區來臺就讀之學位生等。由表G.2-3-1表示,每新學年原本升二年級學生人數都會減少,原因可能是轉學、休學、退學等因素。但本系註冊率在學都還有90%以上。由此得知學生對與系上的課業壓力都能夠適應,且相信本系提供良好的師資與環境能讓每學年學生註冊人數起伏變動不大。
II. 根據表G.2-3-2:A.107學年度碩士班休學生統計 (108、103至106學年度研究所休學生統計請參考附件G.2-3-1),碩士班休學人數僅佔學生總人數的9.94% (107上學期休學人數/(註冊人數))。其中一年級的休學人數較多,原因為興趣不合與個人因素居多。有部分學生希望能再重考到別的學校或找到理想的指導教授而選擇休學,少部分是身體狀況不佳而休養身體,日後再行復學。而較高年級的學生選擇休學之部份原因是因需撰寫論文選擇休學。面對於論文壓力重的同學,本系除老師從旁協助指導,相信也有同儕與學長姊可以諮詢。
III. 根據表G.2-3-2:B.107學年度博士班休學生統計 (108、103至106學年度博士班休學生統計請參考附件G.2-3-1),休學人數佔學生總人數的19.15% (107上學期休學人數/(註冊人數))。博士班休學學生的比例較高原因是原本就讀博士班的人數較少,且部分學生為工作、育兒、撰寫論文等因素需休學,再論文撰寫方面本系老師都會從旁協助指導。
IV. 根據表G.2-3-3:A.107學年度碩士班退學生統計(108、103至106學年度碩士班退學生統計請參考附件G.2-3-2),退學人數佔總學生人數的6.32%,而一年級退學的比例較其他年級高,原因是興趣不合重考、轉校或者休學未復學與工作關係。其他年級退學比例大幅減少,主因是休學未復學,轉校或者興趣不合,幾乎沒有因課業壓力而退學。
V. 根據表G-2-3-3:B.107學年度博士班退學生統計(108、103至108學年度博士班退學生統計請參考附件G.2-3-2),就讀博士班的學生人數不多,因此退學生極少,其退學原因是休學未復學、未註冊、修業年限屆滿等因素。
VI. 提供學生避免退學之預警機制及執行紀錄:
◎. 根據上述調查,碩博士退學學生大部分為一年級學生,其中因素為興趣不合、重考等因素。指導老師固然重要,本系所鼓勵同儕能一起互相勉勵、互相叮嚀研究進度,提升學生對學科的興趣,並多勤走實驗室,認識學長姐,借助他們的豐富經驗,解決學弟妹的這種疑難雜症。
◎. 指導老師成立五到六人讀書小組,從升碩一的暑假開始培養閱讀期刊的能力並上台報告分享,讓學生可以互相吸取新知,提升研究領域的興趣。